佛教文化
Product display
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
Cases
聯系我們
Contact Us
羅桑扎巴是指誰? 2025-01-23
俱利伽羅龍王是指誰? 2025-01-21
大力金剛的來歷及傳說 2025-01-20
大笑金剛明王是指誰?大笑金剛 ... 2025-01-16
烏樞沙摩明王是哪位明王? 2025-01-15
大輪明王是哪位明王? 2025-01-14
愛染明王是指哪位明王? 2025-01-12
孔雀明王是指哪位明王? 2025-01-11
甘露軍茶利明王父母雙尊的來歷 ... 2024-12-15
不空成就如來父母雙尊是指哪位 ... 2024-11-25
發(fā)布時間:2020-02-23 08:36
道教神像娘媽
在五代十國時期,社會秩序混亂,政權不斷更替;由于連年戰(zhàn)爭,賦役沉重,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。君主們都乞靈于宗教,以求社會安寧,國運長久;許多人為了生存,被迫投靠寺、觀,或出家,或作佃戶和奴婢。因此,寺、觀雖然在唐末戰(zhàn)爭中遭到了大的毀壞,這時又有一定的恢復。
在五代的君主中,或奉信佛教,或奉信道教,作為他們的保護神。后唐莊宗是道教的崇奉者,他的左右有不少道士和信仰道教的人。宰相豆盧癢,不理政務,不選拔賢才,唯事修煉以求長生。周世宗是五代的英明之主,他也信道教,曾向著名道士陳摶請教升天及黃白之術,并準備拜陳摶為諫議大夫,因被謝絕而未果。
當時的統治者大多信佛教,因此,佛教及寺院的恢復比道教及觀宇快。至周太祖時,唐代以來的有關度僧尼的限制已經徹底破壞,佛教戒律已成空條。創(chuàng)修的寺院很多,弊端日盛。世宗繼位以后,便于顯德二年(955)五月下令:凡是沒有皇帝敕賜額名的寺院,全國每縣只留僧、尼寺院各一所;無尼寺者,只留僧寺一所;其余全部拆毀。并規(guī)定:今后不得新建寺院、蘭若。又限制度僧、尼及其人數。據《舊五代史·周世宗紀二》記載,這次共毀寺院30336所,僧、尼還俗為編戶者(即納稅人)共61200人(其中僧42444人,尼18756人),全國僅存寺院2694所;所毀寺院的銅佛像,均輸官鑄錢。經過這次毀寺和限制佛教的發(fā)展,佛教在后周境內從此衰落下去。
在十國的君主中,不信佛者即信道。前蜀主王建迷信道教,寵任道士杜光庭,令他為太子的老師。王衍繼位,信道更甚。他不僅自己受道箓,而且令后宮都戴金蓮花帽,穿道士服;建宣華苑,里面有重光、太清、延昌、會真殿,清和、迎仙宮,降真、蓬萊、丹霞亭,飛鸞閣、瑞獸門等。他又仿效唐帝尊太上老君為祖先,把道教中的“神仙”王子晉尊為自己的祖先。乾德五年(923),建上清宮,塑王子晉像,尊為“圣祖至道玉宸皇帝”,又塑本人及父親王建像,侍立左右;在正殿,塑玄元皇帝(老子)及唐朝諸帝像。他常備法駕,前往膜拜。因此,道教在巴蜀非常盛行。
閩主鏻(原名“延鈞”)好鬼神、道家之說,道士陳守元以左道見信,令他主持寶皇宮。長興二年(931),福州王霸側掘地得石銘,上有“王霸裔孫”之文, 稱應己,乃尊王霸為“寶皇”建寶皇宮于壇側,建筑、裝飾極為豪華。守元傳寶皇令,命 避其位,后當為60年的皇上。于是讓位于其子繼鵬,受箓修道,道號“元錫”。不久復位,稱帝,受冊命于寶皇。但不到兩年,就被繼鵬殺死了。繼鵬繼位(改名“昶”),更加迷信道教。他封陳道元為“天師”,又拜道士譚紫霄為正一先生,而妖人林興以巫術見幸,事無大小,興都向寶皇請命,昶然后遵照執(zhí)行。通文二年(937),昶建紫微宮,以水晶裝飾,比皇宮還豪華。方士言白龍夜見于螺峰,詔建白龍寺。四年,守元教昶起三清臺于皇城內,高三層,鑄寶皇、元始天尊、太上老君金像供其內,共用黃金數千斤。日燒龍腦、薰陸諸香數斤,作樂于臺下,晝夜不停,說這樣可求大還丹。由此閩中道教益盛。
吳王楊行密也迷信道術,常請道士聶師道祈神降雨,并于揚州為他建造玄元觀。至楊溥,先后建紫極宮于冶城故址,以同泰寺之半建臺城千福院,又建靈寶院于茅山。
南唐主李升是十國中的明君,他也信道教,最后是服道士史守沖的金丹死的。臨終,他對齊王璟說:“吾服金石,欲求延年,反以速死,汝宜視以為戒?!币虼似浜竽咸浦T帝,均不信道教而信佛教。
浙東歷來道教盛行,故吳越王錢镠非常崇信。天寶元年(908),他改吳山紫極宮為真圣觀,十年(917),又以黃龍見于卡山金井洞,命立瑞應宮。寶大二年(925),又建上清宮于秦望山。還為道士丘方建造道觀。元瓘繼位,也崇奉道教。清泰二年(935),建瑞隆院于七寶山。次年,又建相嚴院于杭州西。四年,再建凈空院于杭州北山。在弘佐統治時期,又建壽星院于杭州馬嶺。
十國中奉信佛教的君主,主要有王審知,南唐王李璟,李煜,吳越王錢镠、元瓘。南唐在李煜統治時期,僅在西都皇城(今南京市)城內,就修建了10多所寺院,全城共有僧、尼50000人。吳越王錢镠、元瓘父子,廣造佛寺,修飾塑像,供養(yǎng)眾多僧、尼,成了人民的一項沉重負擔。
其他如前蜀、后蜀、南漢、北漢、高平、楚等諸國之君,既信佛教,也信道教。在其境內,佛、道二教均有發(fā)展。
五代時期的道教宮(院)、觀和佛教的寺院建筑和布局,基本上與唐代相同,只是個別寺院和宮、觀的內部裝飾,較前更加豪華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