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藝
Product display
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
Cases
聯(lián)系我們
Contact Us
羅桑扎巴是指誰? 2025-01-23
俱利伽羅龍王是指誰? 2025-01-21
大力金剛的來歷及傳說 2025-01-20
大笑金剛明王是指誰?大笑金剛 ... 2025-01-16
烏樞沙摩明王是哪位明王? 2025-01-15
大輪明王是哪位明王? 2025-01-14
愛染明王是指哪位明王? 2025-01-12
孔雀明王是指哪位明王? 2025-01-11
甘露軍茶利明王父母雙尊的來歷 ... 2024-12-15
不空成就如來父母雙尊是指哪位 ... 2024-11-25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9-02 10:05
“曹衣出水”與“吳帶當風”
將曹仲達、吳道子畫格并而論之,較早見于北宋景德二年(1005)成書的黃休復《益州名畫錄》,文曰:“前輩畫佛像羅漢,相傳曹樣、吳樣兩本,曹起曹不興,吳起吳暕。曹畫衣紋稠疊,吳畫衣紋簡略。
關(guān)于“曹衣出水“與”吳帶當風“的提出,成書于北宋熙寧七年(1074)郭若虛的《圖畫見聞志.論曹吳體法》文中提到歷史上對曹吳的認識有兩說,其一所指人物發(fā)生時間較早,分別是三國吳地曹不興和南朝劉宋吳暕。另一說所指人物要遲,分別是北齊曹仲達和唐代吳道子。
前一種說法見著蜀僧仁顯《廣畫新集》,該書及作者已無從查考,郭若虛引述其書曰:“昔竺乾有康僧會者,初入?yún)?,設(shè)像行道。時曹不興見西國佛像,儀范寫之,故天下盛傳曹也。”“吳者,起于宋之吳暕之作,故號吳也?!?/p>
后一種說法出自郭若虛《圖畫見聞志》:“按唐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》稱北齊曹仲達者,本曹國人,最推工畫梵像,是為曹。謂唐吳道子曰吳。吳之筆,其勢圜轉(zhuǎn),而衣服飄舉。曹之筆,其體稠疊,而衣服緊窄。故后輩稱之曰:'吳帶當風,曹衣出水'?!苯癫閺垙┻h《歷代名畫記》中,并未將曹仲達和吳道子作以比較,而是分別闡述,故郭若虛所言“吳帶當風,曹衣出水”并非張彥遠提出,而是郭若虛對世上傳說的引述,即其所謂“后輩稱之”。
有關(guān)先期出現(xiàn)的曹不興、吳暕,南齊謝赫《古畫品錄》載:“曹不興,不興之跡,迨莫復傳,唯秘閣之內(nèi),一龍而已。觀其風骨,名豈虛成?!薄皡菚后w法雅媚,制置才巧;擅美當年,有聲京洛?!蔽闹酗@示,時至南齊謝赫時期曹不興的作品已近絕跡,唯有一龍造像得以存世,作品體現(xiàn)了曹不興名聲不虛。而劉宋吳暕之作與謝赫時代相去不遠,應(yīng)有作品存世,據(jù)謝赫言吳暕聲明已遠播北方洛陽地區(qū)。
時至北宋郭若虛時,曹不興、吳暕作品均已失傳,郭若虛二人畫格也不甚清楚,在其《圖畫見聞志·論曹吳體法》中對曹不興的記載,完全引用了謝赫的說法,對于吳暕則言:“聲微跡暖,世不復傳。”同書還表述,曹不興和吳暕的影響力實際在唐代以前就已失勢,并認為曹吳之說應(yīng)推曹仲達和吳道子。
歷史上出現(xiàn)兩個版本的曹吳之說已為文獻所證實,且均為衣著飄逸和貼體相對應(yīng),四人藝術(shù)創(chuàng)作均以擅長佛教人物著稱。
但對于歷史出現(xiàn)的曹、吳兩說,郭若虛主張以曹仲達和吳道子為宗,并對僧任顯所說持懷疑。今聯(lián)系曹不興和吳暕約略同期的佛像著衣風格表現(xiàn),對二人作品風格是否可能為“曹衣出水,吳帶當風”予以闡述。
《廣畫新集》曰三國吳地曹不興畫佛像,是以西來樣式為范本臨摹表現(xiàn)。三國吳(220—280),時間約當貴霜王朝后期,在印度中部、南部及西北部地區(qū)分別存在三種風格的佛像樣式,即秣菟羅、犍陀羅及阿馬拉瓦蒂三種風格,其中前兩者均為貼體佛衣,并且以漢魏時期中國南方佛像實物資料來看,均為秣菟羅風格。衣紋貼體于胸前作“U形排列,符合衣紋稠疊特征。同期吳地受到貴霜秣菟羅佛像風格影響是明確的,曹不興儀范寫之的西國佛畫,為印度秣菟羅風格是有可能的,作品風格以衣紋稠疊見長是合理的。
吳暕生卒無從查考,其藝術(shù)活動應(yīng)主要在劉宋年間(420—479)。現(xiàn)存兩身劉宋年間的佛像,均為貼體通肩衣,但這并不代表同期南朝沒有佛衣作飄舉狀的佛像,現(xiàn)有南朝褒衣博帶式裝束的佛像較早為齊永明元年(483),此距劉宋末年僅四年,其佛衣特征已是外展飄逸,在前文“褒衣博帶式佛衣的再認識”一節(jié)中,已闡述了該款佛衣可能在東晉戴逵時期已出現(xiàn)。另據(jù)吉村憐《南朝的法門經(jīng)普門品變相》考,成都萬佛齊宋元嘉二年背屏造像,像背石刻畫像中已見南式天人形象,且天衣飄展。劉宋年間出現(xiàn)褒衣博帶式佛衣應(yīng)是可能的,而吳暕畫風,正式因為較好地體現(xiàn)了這款佛衣的風格特征而受到關(guān)注。
曹不興和吳暕,一為其體稠疊,衣服緊窄;一為衣紋簡略,衣服飄舉。與秣菟羅佛像衣著及國人自創(chuàng)褒衣博帶式衣著風格相合,將曹不興和吳暕視作“曹衣出水”和“吳帶當風”的代表是有一定歷史依據(jù)的,或可視曹不興和吳暕為第一輪“吳帶當風,曹衣出水”。
文獻顯示曹仲達與曹不興一樣,也是以善畫外國佛像著稱,現(xiàn)存北齊印度式佛像,多為右袒式,風格有笈多秣菟羅和薩爾那特兩種,前者衣紋稠疊,后者衣紋少刻或不刻,以曹仲達衣紋稠疊來看,其風格更近笈多秣菟羅式佛像。吳道子作品風格傳世的《送子天王圖》來看,人物服飾外展飄逸,與齊梁年間褒衣博帶式立佛風格接近,這也是本土化服飾特征鮮明的衣著表現(xiàn)形式,其佛教人物畫格應(yīng)相去不遠,這與吳暕風格類同。曹仲達與吳道子佛像畫格,實為歷史上第二輪的“吳帶當風,曹衣出水”。
文獻中出現(xiàn)“吳帶當風,曹衣出水”之先期一說,以當時佛教教藝術(shù)的實物北京資料來看,其存在是合理的,二曹同為宗法印度秣菟羅地區(qū)佛像表現(xiàn),只是時間不同,前者為貴霜時期,后者為笈多時期,而衣紋稠疊貼體,始終是秣菟羅風格的基本特征,曹所繪佛像實出同源。二吳則均是著重于本土化佛像的表現(xiàn),所宗對象亦為同源,導致畫格的類同。只是由于歷史的變遷,先期的一說隨著畫作的湮滅,影響也趨于式微,而為后繼者所取代。